《詩經》根據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指的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雅指的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頌指的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為歌頌祖先的功業。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在先秦叫做《詩》,或者取詩的數目整數叫《詩三百》,本來只是一本詩集。從漢代起,儒家學者把《詩》當作經典,尊稱為《詩經》,列入“五經”之中。《詩經》共三百零五篇詩歌,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天文、地理、外交、風俗、文藝各個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風:地方樂調,這一部分共選了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樂調,稱十五國風,共160篇,內容都是民歌,這十五國風是:周南(今陜西、河南之間)、召南(今河南、湖北之間)、鄴、鏞、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其中周南、召南產生于漢水和長江中游,其余為黃河中下游。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周室東遷以后到春秋中葉的作者,大部分是民歌。
雅:西周王畿的樂調。王畿,都城地區,就是渭水流域地區,雅詩就是這一地區的樂調,之所以如此,有兩種解釋:1.雅,同“夏”,周稱西周的王畿為“夏”雅樂就是“夏樂”,夏樂就是王畿樂調2.雅,正也,雅樂即正樂,當時稱諸侯國的地方音樂為俗樂,周天子的都城是全國的中心,出于尊王觀念,把王畿之樂稱為“正樂”兩種解釋都可通。
“雅”詩分為大雅,小雅,大小雅類于后代的大小曲,大小調,其中小雅較接近于“國風”可能是未被貴族改造的王畿地方音樂。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數是貴族之作,少數是人民。關于產生年代,“大雅”大部分是西周初的作品,“大雅”小部分、“小雅”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頌:祭祀用的宗教音樂,內容分為贊美神靈,祖先的功德,頌詩中周頌31篇,產生于王畿地區,渭水流域,是西周初年作品。魯頌4篇,商頌5篇,它們都是東遷以后到春秋中葉的作品,產于魯國,宋國(宋是商的后代)。
《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大類。《詩經》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儒家經典之一,《詩經》就屬于...
中國詩經的寫作方式不包括風、雅、頌。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是詩中的表現手法。風是各諸侯國的樂調;雅是宗周地區的正...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
《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賦就是鋪陳直敘,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詩人有本...
《詩經》中的篇目是可以唱的歌謠,所以篇幅較短,語言樸素。收錄的是西周至春秋時期的作品,約為公元前550年。而《楚辭》大部分不能唱,用特殊方法...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于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具體信息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詩經》就像文化和藝術的寶藏,只有等你去挖掘,就會發現里面有新鮮的東西呈現給你,而《詩經》的言辭是一幅幅質樸淡雅的國畫中最美的注腳,深深烙印...
《詩經》是中國絕美情詩,也是父母給兒子女兒起名的名字庫。本文整理了其中一些比較唯美的名字,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