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零丁洋》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隨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
這首詩當作于宋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洋時作此詩。被押解至崖山后,張弘范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杰、陸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詩以明志。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南宋末大臣,文學家,民族英雄。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官到右丞相兼樞密使。被派往元軍的軍營中談判,被扣留。后脫險經高郵嵇莊到泰縣塘灣,由南通南歸,堅持抗元。祥興元年(1278年)兵敗被張弘范俘虜,在獄中堅持斗爭三年多,后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過零丁洋》、《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作品。
這首詩是文天祥被俘后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詩人回顧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寫法上是舉出入仕和兵敗一首一尾兩件事以概其馀。中間四句緊承“干戈寥落”,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中,亡國的悲劇已不可避免,個人命運就更難以說起。但面對這種巨變,詩人想到的卻不是個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遺憾兩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軍事上取得勝利,從而扭轉局面。
同時,也為自己的孤立無援感到格外痛心。我們從字里行間不難感受到作者國破家亡的巨痛與自責、自嘆相交織的蒼涼心緒。末二句則是身陷敵手的詩人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這使得前面的感慨、遺恨平添了一種悲壯激昂的力量和底氣,表現出獨特的崇高美。這既是詩人人格魅力的體現,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處遠遠超出了語言文字的范圍。
干、戈都是古代兵器,兩者結合起來表示戰爭,詩經里面就有干戈戚揚(戚和揚也都是兵器)這句話,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化干戈為玉帛,玉帛是古代兩國之間或...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片忠心感天動地,這種寶貴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下面介紹的古詩是《過零丁洋》,僅供參考。
這首詩飽含沉痛悲涼,既嘆國運又嘆自身,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致,但在最后一句卻由悲而壯、由郁而揚,迸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表現了詩人憂國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過零丁洋》這首詩的大意是宋朝被蒙古侵占,最終滅亡,丞相文天祥感嘆國家,哀傷自己的身世,同時表達自己寧死不屈,堅貞愛國的獨立人格與偉大精神。
這首詩見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當作于公元1279年。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次年過零丁...
《過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經過零丁洋時所作的詩作。接下來分享過零丁洋古詩原文翻譯及思想感情。
《過零丁洋》詩詞大意是詩人回顧平生,明確表達了作者對當前局勢的認識以及對自身命運的一種毫不猶豫的選擇。全詩表現了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和視死如歸...